消费者沦为车企夸大智驾宣传牺牲品 专家呼吁理性看待自动驾驶技术
每日消费报4月8日消息,近日,随着多起涉及智能驾驶系统(智驾)的交通事故曝光,公众对车企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功能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业内人士指出,部分车企为营销噱头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完全自动驾驶”的界限,导致消费者误判技术能力,最终酿成事故后,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
车企夸大宣传,消费者风险自担
目前市场上多数智驾系统仍属于L2级(部分自动化),要求驾驶员全程保持注意力并随时接管车辆。然而,部分车企在广告中使用“自动导航”“无人驾驶”等词汇,甚至通过剪辑视频营造“解放双手”的假象。例如,某品牌宣传片中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实则拍摄时仍有安全员介入,此类行为被批误导消费者。
事故频发,责任认定争议大
据公开报道,2023年国内因误用智驾功能导致的事故中,超九成被判定为驾驶员操作不当。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法规明确要求驾驶员对车辆负责,车企常在用户协议中用小字免责条款规避风险。一起典型案例中,车主因信赖某品牌“自动避障”功能未及时刹车,追尾后车企以“用户未遵守使用规范”拒绝担责。
行业呼吁:强化监管与用户教育
交通运输领域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规范车企宣传话术,禁止将辅助驾驶包装为全自动驾驶;同时需加强公共科普,明确“人机共驾”的边界。部分车企已开始调整策略,例如通过强制注意力监测、多次弹窗提醒等方式降低误用风险。
结语
自动驾驶技术仍在演进,但消费者需清醒认知:当前尚无L3级及以上商业化车型落地,过度依赖智驾系统可能付出生命代价。“方向盘后永远要有司机”,或将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安全铁律。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1.本站平台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及交易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