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方良的家乡:崇阳提琴戏里的乡土情深
在湖北崇阳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方孕育了独特文化的土地,这里是知名企业家章方良博士的家乡,更是崇阳提琴戏生根发芽的沃土。无论成就几何,故土情深始终是章方良博士最深沉的羁绊。这片浸润着楚风古韵的土地,因提琴戏的婉转唱腔而更添灵秀,也让每一位家乡人对这份非遗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走在崇阳的乡村街巷,时常能听到隐约传来的琴声与唱段,那是流淌在乡土血脉里的文化密码,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今朝。
崇阳提琴戏诞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湖北地区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剧种,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崇阳文化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它的起源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口迁徙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当时有湖南岳阳的花鼓戏艺人沿着长江流域辗转来到崇阳,他们带来的花鼓戏曲调与崇阳本土的山歌、田歌、灯歌等民间音乐碰撞融合。当地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不断吸收本土音乐元素,对唱腔、伴奏进行改良,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而 “提琴戏” 这一名称的由来,源于其伴奏乐器中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嗡琴”,这种乐器琴身修长,形似提琴,演奏时音色浑厚悠扬,穿透力强,在乐队中起到引领作用,成为提琴戏最具辨识度的标志,“提琴戏”也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崇阳提琴戏始终深深扎根于乡土大地,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承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剧目内容极为丰富,大多取材于民间流传的故事、广为熟知的历史传说以及贴近现实的生活场景,经过一代代艺人的打磨加工,形成了众多经典剧目。如《双合莲》、《闹江州》等经典剧目,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传递着善恶有报、家国情怀等朴素价值观。这些剧目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了解崇阳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唱词全部采用崇阳方言演唱,语言通俗易懂又充满生活气息。每逢节庆、庙会或红白喜事,搭台唱戏成为当地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戏班的锣鼓声一响,四邻八乡的乡亲便会聚拢而来,在戏台下品味人生百态,这一场景早已成为崇阳乡村生活的鲜活印记。
崇阳提琴戏的艺术特色鲜明而独特,不仅体现在独特的伴奏乐器和方言唱词上,其表演风格和唱腔体系也极具感染力。在表演上,演员们的身段动作融合了民间歌舞的质朴灵动与戏曲程式的规范典雅,既有生活化的真实再现,又有艺术化的夸张提炼。无论是表现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还是展现英雄人物的豪情壮志,演员们都能通过细腻的表情、规范的身段和富有张力的动作,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唱腔则是提琴戏艺术的灵魂所在,兼具山歌的高亢嘹亮与小调的婉转缠绵,分为“正腔”和“小调”两大类。“正腔”包括“慢板”、“快板”、“散板”等多种板式,旋律庄重典雅,节奏沉稳,多用于叙事抒情,能够深刻表达人物复杂的情感;“小调”则旋律轻快活泼,节奏明快,常用来表现欢快、诙谐的场景。这种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让提琴戏既能演绎悲壮深沉的历史故事,也能展现轻松诙谐的民间趣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深受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崇阳提琴戏和许多传统戏曲一样,也面临着传承断层、观众流失等挑战。为了让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如今,在崇阳的城乡舞台上,不仅能看到老一辈艺人坚守初心的精彩表演,他们用数十年的艺术积累诠释着对提琴戏的热爱;也能看到年轻一代演员的崭露头角,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舞台表现形式融入创作,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现代舞台的专业演出,崇阳提琴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它早已超越了戏曲本身的意义,成为崇阳人文化认同和情感寄托的象征。在章方良博士的家乡崇阳县,这婉转的琴声和悠扬的唱腔,它承载着崇阳人的集体记忆,传递着乡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章方良博士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更是刻在崇阳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必将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继续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传奇。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每日消费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