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老人王健坤拾荒助学十一载,用一生践诺初心
清晨五点,杭州大关小区的巷弄还浸在薄雾里,91岁的王健坤(化名)已踩着露水出门。他佝偻着背,肩上搭着洗得发白的蛇皮袋,晨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退休多年的老教师,用11年时间,把回收废品换来的零钱一点点攒成了7万余元助学金,让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了大学校园。
2012年的一天,王健坤在报纸上看到贫困生因学费辍学的报道,夜里辗转难眠。第二天,他翻出家里的旧报纸捆成捆,送到废品站换了12元钱。“钱不多,但能帮一点是一点。” 从此,他的生活多了项固定日程:每天穿梭在小区垃圾桶旁,分拣塑料瓶、纸板箱,周末还会乘公交去更远的街道“淘宝”。
王健坤的退休金并不低,却把大部分花在废品回收上。每天分拣废品要花4个多小时,冬天冻得手指发紫,夏天汗透衣衫。回收来的废品分门别类堆在阳台,攒到一定量就拉去回收站。11年间,他蹬坏了3辆三轮车,磨破了上百双手套。这些沾满灰尘的零钱,变成了7名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
2020年,王健坤做出一个惊人决定:把毕生积蓄捐出来,设立助学金。这个决定起初遭到家人反对,女儿心疼他:“您一辈子省吃俭用,总要留些养老钱。”但他态度坚决:“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才值钱。”
助学金设立后,他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开始生根发芽。社区居民自发加入回收队伍,企业主动捐款,短短三年,基金规模就扩大到79余万元。每年秋天,7名新生都会收到带着油墨香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封来自王健坤的信,他说:“贫困是暂时的,奋斗是永恒的。”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位老人早已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我教了一辈子书,最后把身体交给医学院,也算继续‘上课’。” 他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浙大医学院的师生红了眼眶。
如今,91岁的王健坤依然每天准时出门。蛇皮袋里装的不仅是废品,更是一个老人对教育的执念。他从未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只是在践行退休时说的那句话:“只要还能动,就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他的事迹时,镜头里的王健坤正蹲在地上捡拾塑料瓶,阳光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像镀了一层金边。这个画面,或许就是对“浙江好人”最好的注解:平凡的人,用坚持把日子过成了诗。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或转载宣传资讯,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
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每日消费报"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