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系统2秒接管反应时间引争议 专家释疑安全性考量
每日消费报4月2日消息,近日,关于智能驾驶系统中“从系统预警到司机接管需预留2秒反应时间”的讨论引发网友激烈争论。部分用户认为2秒过短,在突发情况下难以保障安全;而另一派则指出,2秒是行业常见标准,符合多数人的反应能力。对此,交通领域专家作出解读。
争议焦点:2秒是否足够?
反对观点认为,驾驶员从放松状态到集中注意力并接管车辆,需经历认知、判断、操作等环节,复杂路况下(如高速行驶或恶劣天气)2秒可能不足。支持者则强调,现有智驾系统通常会在紧急情况下提前介入(如自动减速),2秒仅为“最后缓冲”,实际预留时间更长。
专家释疑:标准基于多数场景,但需个体适配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专家李明表示,2秒反应时间源于对普通成年人平均反应能力(1-1.5秒)的冗余设计,叠加系统冗余预警机制,可覆盖90%以上场景。但他同时提醒,驾驶员需保持“随时接管”意识,避免过度依赖系统。此外,车企应通过模拟测试和用户教育,帮助驾驶员适应接管节奏。
行业动态:法规与技术同步完善
目前,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要求L3级智驾系统需预留“足够接管时间”,但未明确具体数值。业内人士透露,部分车企已通过多模态提醒(如声音+震动+视觉)缩短有效反应时间。未来,随着舱内感知技术(如眼球追踪)普及,系统或将根据驾驶员状态动态调整预警策略。
【结语】
专家呼吁,智驾安全需“人车协同”,用户应充分了解系统边界,而行业也需持续优化人机交互逻辑。关于反应时间的讨论,或许将推动智驾体验的进一步升级。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 1.本站平台目的在于分享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及交易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